不赢,绝不退缩。随着百坭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旧貌换新颜。农湛山带领群众喝下了第一书记记忆中脱贫攻坚胜利的庆功酒黄文秀,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圆满落幕。

《大山的女儿》自6月26日在CCTV-1黄金时段播出以来,收视率连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大山的女儿》收视率1.299%,收视率份额5.561%,位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自开播以来,酷我直播云一直稳居全频道电视剧同期收视冠军,CCDATA平均收视率3.242%,平均收视率7.357%,单集最高收视率3.51%,单集最高收视率7.86%。该剧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16亿,Tik Tok播放量1.42亿,多次登上热搜榜。在七月一日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该剧成为各年龄段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引起了一股观剧热潮。全国妇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发文组织观看学习,18-30岁的年轻观众占比37.96%,受到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不少观众对该剧赞不绝口:“继《山海情》,又一部值得追的扶贫剧。越看越有意思,每集都会哭。”“这部剧细节真实,情节简单感人,人物形象生动,在朴实的扶贫故事中流淌出催人奋进的榜样力量。”
打破常规黄文秀用事迹感动观众
《大山的女儿》根据“时代楷模”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黄文秀改编,讲述了黄文秀从贫困中挣扎回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最初的使命。该剧也是继小岗村书记沈浩“红色制片人”严从华映《永远的忠诚》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英雄三部曲”讴歌《杨善洲》之后的第三部。严从华说:“英雄需要歌颂,我们作为影视工作者对宣传英雄责无旁贷。”
对于一个被广泛宣传的英雄,一个被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的英雄题材,如何打破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标题,让观众既感动又眼前一亮,是主创需要突破的创作难点。《大山的女儿》摒弃程式化、套路化的创作模式,以黄文秀个人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按照“平民视角、国家叙事”的创作要求,展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建设与发展。“黄文秀是中国脱贫攻坚时代的缩影。希望这部剧能让亿万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进入黄文秀。严从华说。
为了把《大山的女儿》拍好,严从华找来了有主旋律拍摄经验的导演雷献禾和编剧郭中书,组成了强大的创作团队。主创人员花了9个多月的时间做前期准备,其中6个月的时间在巩固剧本,探索最合适的切入和表达方式。在筹备期间,创始人们深入百色地区进行调研和采访,走访了黄文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接触和采访了第一书记团、基层干部、贫困群众以及黄文秀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许多生动的故事深深震撼着他们,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

同样,节目播出后,由黄文秀饰演的杨蓉深入人心,感染了无数观众。她和刘奕君,村支书农占山特别出彩,被网友们誉为“神仙选角”。很多观众表示,明明不煽情,但每一集都感动到流泪。“真的很神奇,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贫穷的家乡,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听到文秀说‘总得有人回来,回来的人就是我’,我泪流满面,向黄文秀!”“农业支部书记外冷内热,朴实热心肠。这么可爱的村支书就不能给我一打吗?”另外,《大山的女儿》并没有给黄文秀这位叱咤风云的主角光芒,而是客观的呈现了脱贫的难度和必要性,真实的展现了黄文秀“从新手到熟手”的成长过程和道路。说到《大山的女儿》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严从华表示,这部剧从剧本、导演、演员选择到拍摄,所有工作人员都很努力。“黄文秀的故事太感人了,所以我们坚持真实创作,人物形象自然就搭好了。现在收视率和口碑反响这么好是必然的,因为观众爱英雄。"
所有工作人员都说广普接地气,土质感,真情实感。
亲切的广西方言,美味的广西米粉,香甜的壮族米酒,独特的壮族服饰,悦耳的壮族民歌…… 《大山的女儿》作为一部扶贫剧,人物造型、故事场景、人物表演都返璞归真,富有地方特色,观众赞不绝口。没有美女,没有滤镜,剧中所有成员都很朴素,干农活,拉家常,唱民谣,满满的乡土气息。当时的广西百坭村是一个很美好但很差的场景,在剧中也有所呈现,带有明显的“粗糙”感。观众直言《大山的女儿》 play,顾名思义,有着浓浓的山野气息,满满的泥土气息,不精致,讲真,有着《山海情》那样的美学质感。
对此,严从华表示,“广西是个美丽的地方。刘三姐和桂林山水一直在全国有影响。我们努力在创作中扎根于民俗文化、人文、风景、美食和语言。这两年扶贫剧特别多。只有努力突破,给人以新鲜感,观众才会有代入感。”
《大山的女儿》拍摄结束后,剧组主创人员感慨良多,对黄文秀和脱贫事业有了新的认识。严华感叹说,中国的反贫困斗争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又一次成功革命。“他承诺,每个贫困的中国人都将有饭吃,并能够摆脱贫困。黄文秀是这场伟大的反贫困战争中的实践者。虽然以黄文秀为代表的1800多人已经死在了扶贫的战场上,但黄文秀的精神将激励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打造主旋律精品,凝聚无限榜样力量。
从《永远的忠诚》到《杨善洲》,再到《大山的女儿》,严从华热衷于拍摄英模题材。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与党、国家、民心相通。“现实题材温暖观众,革命历史题材让观众不忘你主动的胸怀,英模人物让观众有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人看过影视作品,有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严从华说。
严从化曾创作了60周年献礼剧《人间正道是沧桑》、100周年献礼剧《觉醒年代》等多部质量和口碑俱佳的优秀作品,被媒体誉为“红色制片人”。现在《大山的女儿》再次火爆荧屏,深得观众喜爱。说到如何打造主旋律剧,能否赢得观众,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严从华说,首先要做到爱党、爱国家、爱人民。主旋律影视的商业化和明星化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爱看这样的题材。“这几年很多热门的电影电视剧都是主旋律。一批好的编剧、导演、演员的加盟,再加上一个好的制作团队、宣传团队和发行播出平台,最后都有好的结果。《大山的女儿》就是最好的证明。”












